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民族法教研室,是由来自祖国各地的汉、藏、维吾尔、回、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的12名教师组成,少数民族教师就有7人,其中,教授3人(穆兴天、宋海彬、王永宝),副教授3人(古丽那尔、王英、何杰峰),讲师6人(闫德华、王烨、马亮、才让卓玛、斯琴、胡曼)。他们的家乡都在中国西北地区,在其自身成长、求学以及工作的经历中,本身就有着与多民族同胞共同生活的丰富经历,不仅具有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造诣,内心深处更有着对祖国和家乡的淳朴感情和美好愿望,非常渴望用自身所学服务国家需要和家乡建设,具有极其强烈的使命担当与奉献精神,在科研和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信仰与追求,一直不懈努力着。
一、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民族法教研室12名教师当中有10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党支部始终坚持“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提质量”的理念,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核心任务,强力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及支部监督职能与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等三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强组织、增活力、抓落实、求实效”四项工作要求,聚焦“提升教育质量”这一主业,不断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支部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纪律作风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统战群团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教研室各项工作争先进位,顺利开展。
该教研室党支部认真贯彻学校和学院党委的工作安排,严格支部组织活动纪律,确保该教研室教学科研工作在严格的党性要求和政治纪律下正常开展,营造了团结紧张的良好工作氛围。注重把政治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健全“传帮带”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年轻博士教师在教学科研道路上的快速成长。
该教研室党支部结合新时代背景,借助网络平台,开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还建立了“石榴花之家”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这种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传递给更多师生;以时事热点、身边事为话题,开展网络组织生活会;并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态的方式向党员进行教育宣传。这些学习的形式突破了传统党员教育“生、灌、硬、输”的做法,建立集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党建网络平台。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之以恒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更好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大理论创新。作为一门新开设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于2020年正式作为通识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本学期开学以来教研室全体教师,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课件、教学重点和难点都进行了认真地讨论、修改和补充,做到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大纲,对课程内容集体把关,力争做到课程思政体现在每一章每一节。教研室总结经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制《教学手册》,有规可循,有章可守;系统整理和归纳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中应以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辅导为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启发引导、互动交流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提高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深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目标。
铸牢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讲授,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的演变过程、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同学们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都能在教学中讲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到专业课在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功能。
为了发挥课程的思政功能和引领作用,该支部教师充分利用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背景优势,开设了《中国民族学》、《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西部社情与舆情》等特色课程,在教学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理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有关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达到专业课在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上的功能效果。
积极配合学院开展的民族类、宗教类课程的教材、讲义、课件全方位进行自查,对教材、讲义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制定本支部所辖民族学与民族法教研室和宗教学教研室所有开设课程的课程思政推进工作方案,针对课程思政要素挖掘和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等要求对大纲、课件、教案、讲义等进行修改。
三、在科研创新上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边疆发展和稳定做贡献
该教研室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撑带动教学工作。将个人学术发展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依托,逐步凝练特色专业方向。先后出版专著、译著13部;先后在核心期刊和《中国民族报》等重要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等刊物转载;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4项,目前在研的国家级课题5项,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项;完成教育部课题1项,完成陕西省社科联项目1项。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该教研室结合自身特点,所有教师所学都是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专业,而这些学科都特别重视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调研,了解国情、民情,从而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进。
利用智库建设的平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聚焦影响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稳定发展的民族宗教问题,资政建言,教研室多位教师积极为各类培训班、地方党政部门讲授有关民族宗教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专题讲座,到基层进行宣讲、开展咨询活动等,助力并服务于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该教研室重视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各种干部培训工作。近5年来,穆兴天教授、宋海彬教授、古丽那尔副教授先后在新疆、宁夏、青海、浙江、江苏、北京、海南、浙江等地,开展专项调研工作,完成陕西省委宣传部委托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安全部门和公安国保部门的干部培训授课80余场次,也多次为校内举办的各类政法干部培训班授课。这些授课内容集中在中国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领域,为地方政法事务部门深入把握我国民族宗教法治建设状况,提升依法治理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坚持撰写要报呈报中央和陕西省相关部门,有三份要报获得中央领导批示;2018年穆兴天教授两篇要报获得省公安厅批示,对当前的反恐工作和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产生了推动作用。
民族法教研室积极组织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调研等方面的交流。2020年暑假期间,何杰锋与才让卓玛两位教师,带领学院部分研究生,赴西藏拉萨、迭部等地区开展“西藏自治区利用网络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路径研究”课题的实地考察调研。何杰锋老师就此次考察调研工作作了简单介绍。两位老师与同学在调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地域优势,通过进村入户访谈、与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座谈等形式,主要了解西藏城乡地区的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现状。教研室教师还就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展开了热烈讨论。
五、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交流合作平台
该教研室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的拓展,近年来先后举办“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合作和法治保障”中韩国际研讨会(2013,与韩国国立釜庆大学联合主办);“西部法治建设中的民族法问题”研讨会(2014);“面向新时期的边疆治理与民族法治建设”学术研讨会(201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和睦共生、宗教和谐共存国际研讨会(20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前民族事务管理法治化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2017);“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民族法治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法治建设”学术研讨会(2018);“七十年民族法治建设与西北地区稳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9);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民族法治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2019)。先后与国内的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委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与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会”和美国“国际伊斯兰思想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达成一致的合作领域包括进行有关伊斯兰法律、经济金融与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共同编纂教材,互派访问学者,以及开展研究生交流活动等。
六、努力发挥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民族宗教观
(1)在每年由反恐法学院主办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中,该教研室教师都积极配合,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讲。去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穆兴天院长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从民族学和历史观的角度为学生辨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和历史基础,既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堂成功的民族团结教育课,有利于全体学生深化民族团结认识、珍视民族团结成果、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准备好专业理论基础,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中去。
(2)民族法教研室鼓励教师立足岗位,利用所学,服务社会,贡献力量。教研室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和社会服务模式,与新疆驻陕工作组紧密联系,选派党员教师为新疆务工人员举办政策宣讲、知识讲座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增强务工群众思想认同,助推社会稳定和谐。与“新疆驻陕西工作组”联合,准备对新疆在陕务工人员进行调研走访,并进行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讲,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当地社会,也促使各级部门对他们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3)与陕西高校中的新疆籍学生进行座谈、调研,通过发放问卷、面谈、联谊等方式,了解在陕新疆籍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实问题;同时给他们介绍陕西的风土人情及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成学生之间的团结共融。
(4)不定期的组织学院反恐专业和民族法专业的学生到新疆等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与调研、教学实习等。并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师制:组织安排民族教师联系民族学生,开展对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了思想政治引领的功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加深了不同民族之间师生的感情;另外教研室教师利用自生资源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到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管理部门实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还组织少数民族教师举办维吾尔语口语课余学习班,满足师生们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睦相处,加深了同学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暑期该教研室的教师带领学院一支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远赴新疆进行了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了当年6月由团中央学校部会同中国大学生“一带一路”协同发展行动中心开展“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ATLC团队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组建了以:“‘一带一路’背景下《反恐怖主义法》在企业安全保障领域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企业为例”的实践调研队伍。
该团队的研究内容与我校西北政法大学“扎根西部,服务边疆”的教学育人宗旨吻合,结合了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专业特色,又与团中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不谋而合。通过社会实践使同学们对专业思想的坚定、社会责任的担当、对国情民情的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达到“学习与实践相接轨、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目标。
民族法教研室教师本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努力筑牢青年学生思想防线。在支部和教研室的学习中始终突出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为主。2020年11月17日支部成员认真学习《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的讲话”、“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集体学习讨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的重要讲话,探讨进一步在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中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希望通过教师们的引导让高校学生们正确认识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筑牢抵御思想防线。